1949年8月,湖南的和平解放消息传来,居住在长沙县东乡萝卜冲的一位年迈农民听到这一消息后,内心难掩激动。自从国民党反动派占据湖南以来,当地百姓长期遭受压迫和迫害,生活困苦,饱受战乱和暴政之苦。几十年中,他们渴望着解放的曙光,而今天,这个渴望终于得到了回应,这让他不由自主地为之兴奋和感动。
这位老农兴奋的原因不仅仅是湖南的解放。就在湖南成功解放的消息传到他耳中后,他还收到了一份湖南解放的报纸。虽然他一字不识,却能通过报纸上的照片辨认出一位身着军装的将军,他愣住了,那位将军的面容极其熟悉,竟然与他失联已久的儿子长得一模一样!那时,他的儿子20年前因为战乱与军阀的追捕被迫离开家乡,家人一直未曾收到任何音讯,大家都已将他视为死者,不再抱有希望。但今天,当老农看着那张照片时,他的内心再度被希望点燃,心中所有的疑惑与期待开始翻涌。这个人,难道真的是他失散多年的儿子?老农决定亲自去湖南长沙核实这个谜团,他踏上了前往长沙的列车。
展开剩余78%8月4日,老农经过一番长途跋涉,终于来到了长沙市军管会办公楼前。然而,面对大门,他一时竟不知如何开口。站在门前,他徘徊了半天,心中满是紧张与不安,这引起了站岗的警卫战士的注意。警卫见状便上前询问情况,老农急忙拿出报纸,指着报纸上的照片,激动地告诉警卫,这张照片上的人正是他失散二十年的儿子。警卫战士对老农的故事感到好奇,他仔细查看了报纸上的照片,才勉强辨认出来,那张照片上的人竟然是他们部队的兵团司令。虽然报纸由于老农随身携带已略显磨损,警卫战士还是一时没能认出这位将军的真正身份。于是,他决定将这一情况逐级上报,最后这条消息竟然传到了肖劲光将军的耳中。
肖劲光那时正忙于处理起义部队的接收、改编及社会秩序的恢复等一系列紧急事务,日理万机。但尽管如此,他还是抽出时间,亲自与这位寻找儿子的老农见面。肖劲光首先从警卫口中得知,老农所寻找的人叫“许德华”。这个名字在部队中似乎并不熟悉,而老农手中的报纸上印的是第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的照片,这让肖劲光也感到些许困惑。他决定亲自见见老农,以便进一步了解情况。
当两人见面后,老农果然再次拿出那张报纸,指着照片中的人告诉肖劲光,那人是他的儿子。肖劲光接过报纸,仔细一看,这张照片竟是兰州解放时拍摄的,照片中的人果然是许光达,但显然,老农所说的名字并不完全对,许光达并不叫许德华。肖劲光不禁询问老农是不是认错了人,然而,老农坚定地否认,他坚持认为照片中的人就是他的儿子。肖劲光见状,决定先核实清楚,于是给中央军委发去了求助电报,希望能帮助确认许光达是否曾用过“许德华”这个名字。
不久,中央军委的答复终于传来,确实如老农所言,许光达曾使用过“许德华”这个名字,那个名字是他年轻时的乳名,后来他因遭到军阀的通缉而改名为许光达。得知这一消息后,肖劲光大喜,确认这位老农就是许光达将军的父亲,许子贵。许子贵在等待这消息时,内心忐忑不安,毕竟与儿子已经断了二十年音信,他怕自己认错了人。然而,终于收到确切消息后,他松了一口气,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
许光达得知自己父亲一直在寻找他时,激动万分,立即给父亲写了一封信,信中他倾诉了自己这二十年来的思念和苦衷,并简要叙述了自己这段时间的经历。这封信深深打动了许子贵,读着信,他泪流满面。原来,许光达这二十年来一直投身革命事业,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。许光达回忆起自己参加革命的起点时,提到自己最初奉命前往南昌参加起义,结果赶到时却发现起义队伍已失利,革命队伍已经撤离。但他并没有放弃,继续追赶,终于赶上了队伍。多年后,人们问他当初为何坚持追赶失败的起义队伍,他回答道:“虽败犹荣。”当被问及是否怕自己去送死时,许光达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虽死犹生。”这四个字,坚定了他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决心。
许光达这二十年与家人的失联,除了因为战乱的原因,还因为他始终将革命事业置于家人之上。兰州解放后,他忙于城市整顿和建设,完全没有时间去联系家人。许光达曾在一次谈话中提到过,他之所以投身革命,是因为自己是为了国家、为了人民,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家族。
许光达与父亲恢复联系后,隔年他特意抽空回了一趟老家。乡亲们纷纷前来欢迎他,场面热烈非凡。许光达的许多直系亲属也趁机找到他,要求他在北京为他们安排工作。然而,许光达当场拒绝了,并郑重表示,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他不能做出“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”的事情。
1957年,许子贵因病去世,许光达的哥哥请求他回家主持父亲的丧事。原本这是一个合理的请求,但此时许光达已是开国大将,他的身份特殊,如果他亲自回乡办丧事,整个省的官员和干部必然会受到影响,丧事的规模可能会失控,甚至与国家提倡的“简办丧事”政策相违背。许光达陷入了两难之中,最终,他决定将个人利益放在一旁,选择不亲自回乡,而是派遣一名干部代表他回去处理父亲的丧事,确保一切从简处理。虽然许光达的哥哥对这一决定不理解,但许光达坚持自己的立场,不愿为家族利益破坏党的形象。为了缓解兄弟之间的矛盾,许光达的妻子邹靖华提议代替他回去处理丧事,但许光达依旧坚持,认为妻子回去和自己回去没有区别,这同样会影响党风,因此他最终没有妥协。
许光达派去的干部在办完丧事后返回,经过统计,整个丧事的花费仅为150元。这一数额,与许光达始终坚持的简朴办事原则完全一致,也展现了他对于革命信念的坚定立场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财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